战壕里复旦学子的情书:写给爱人,写给胜利
编者按: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p>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解放日报“抗战·寻迹上?!北ǖ雷槎嗦凡⒔硬煌咏翘窖吧虾?拐接〖!5谌繁ǖ?,我们将镜头拉升,俯瞰上海各界群众的抗战全景,探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后的精神力量。
这不仅是一封浸润着爱意和思念的情书。也是一封见证了民族精神和抗争不息的情书。
落笔时间是1944年9月29日,写信者,是时年26岁的曹越华。他在战地提笔给未婚妻王德懿写道: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参入在捍卫国家和民族第一线战士的队伍——匍匐在密支那阵地的战壕里了。这是我青春时代以最庄严的生命名义,用‘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气概出征……”
由于日寇入侵上海,1905年创建于上海的复旦大学在1937年辗转西迁至重庆。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有720名复旦学子投笔从戎、奔赴疆场。曹越华就是其中一位热血青年。
曹越华奔赴一线。摄于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这个1918年出生于川东的男孩,本名月华,因为抗议“九一八”国耻日,他在13岁时毅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越”。当复旦大学从上海迁来,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外国语言文学系,成为复旦西迁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1943年,因为外语能力优异,他被时任复旦大学校长推荐奔赴滇缅战场担任翻译。
匍匐在密支那阵地的战壕里,青年的抗战激情、守卫家乡的满腔豪情、对未知的恐惧之心和对爱人的牵挂之心都如此真实。
“此时,感到周身涌动的是滚滚烫的热血,满腔起伏的是沸腾的浩气,但也不免在心底泛起一阵文弱书生的涟漪……在缅甸热带的丛林里、在异国雨季的行军中、在伤员浸血的绷带间、在尸首遍陈的战场内,似乎天天我都会梦见您的倩影?!?/p>
在密支那战壕,曹越华写给爱人的情书。摄于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他才从战场凯旋,重新回到学校并在1945年11月与爱人结婚。他和王德懿一生恩爱,子孙满堂且都优秀出色。由于在复旦大学打下的良好外语基础,曹越华一直工作敬业,退休后还被单位留用了15年。75岁真正退休后,他还担任了重庆复旦大学校友会常务副秘书长,为校友服务了十多年。
2011年,93岁的曹越华接受媒体采访时,依旧清晰地记得:“清理战场时,从地道中搜出了一名日本军官,三十来岁,会说汉语,但发音难以辨明。于是给他一张白纸,让他写字。他在纸上以柳体字端端正正写下了八个大汉字:中国必胜、日本必败?!?/p>
历经81年,他在战地里写的情书如今被装裱,同时挂在复旦大学上海邯郸路校区和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旧址纪念馆里。在它的边上,是曹越华在战地密林中的身影,和他与王德懿1945年11月24日在北温泉公园数帆楼前的婚纱照。
曹越华和爱人的婚纱照。摄于国立复旦大学重庆旧址
从北碚复旦大学旧址门口的渡口阶梯往下走,就是嘉陵江。我们站在这里看着江水无声向前流去,河道对岸往上约10公里,就是这对年轻人拍照的数帆楼。点点帆船曾在这里驶过,曾带着经历抗战岁月、浴火而生的师生回迁上海。
那时他们青春飞扬,那时他们经历了战争,那时他们穿越战火考验,并付出了努力。年轻新人穿着礼服微笑的脸庞,为这段战火纷飞的岁月留下超越时空的注脚。这些直面死亡时写下的真情实感,读起来依旧动人心魄:
“此时,千言万语,汇集在心窝就是一句话:亲爱的,给我一个答复吧……等到抗战胜利后,我们将在黄土地上建起一座小小的城堡,让我俩守着炉火听杜鹃绽放的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