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qq免费月抛群_全国900城市空降24小时_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_全国清纯少女空降

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出版105周年,探寻陈望道在上海的旧居

来源:党史镜报? 发布时间:2025-08-01

陈望道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上海度过的,也留下了多处曾经寓居的旧址遗迹。这些旧居是历史的见证者,鲜为人知的历史诉说着陈望道追求真理与进步的光辉履痕,传承着陈望道信仰如磐、理想如炬的精神力量。

图片 (1).jpg

陈望道

黄浦区南昌路100弄(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主持《新青年》编务

环龙路渔阳里2号原是革命党人柏文蔚的公馆,1920年陈独秀为躲避北洋政府的追捕,从北京返沪后居住于此,这里也成为《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当时,刚翻译完《共产党宣言》中文全文的陈望道,携带译稿来到上海,也成为这里的???。他先是委托俞秀松将译稿交给陈独秀等人校阅,后作为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核心成员,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救国救民的初心使命。

图片.jpg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第一版(左)、第二版(右)封面

与此同时,陈望道应陈独秀之邀,加盟《新青年》编辑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后,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成为机关刊物。正当《新青年》要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上发挥更大作用时,陈独秀受广东军阀陈炯明邀请,赴广州主政全省教育。1920年12月16日,陈独秀出发前,专门写信交代“《新青年》编辑部事有陈望道君可负责。”陈望道在同一天给周作人的信中也提及此事:“独秀先生明天动身往广东去,这里收稿的事,暂由我课余兼任?!弊源?,陈望道开始接手《新青年》的编务工作,后因工作需要,他专门从法租界白尔路(今自忠路)三益里5号邵力子住所搬入此地,以便随时随地与李汉俊、李达等人商讨问题。

图片 (2).jpg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在陈望道的主持下,《新青年》采取“树旗帜”的办刊方针,“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放进来,先打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着力宣传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建设成就,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宣传苏俄革命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亮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办刊方向。在校对上为了保证刊物质量,陈望道也总是亲力亲为做最后把关。他在1920年12月16日写给周作人的信中就表示:“前两期校对颇欠精审,损了价值不少,此后三校我想自己亲校。”

《新青年》的改组和革新,也引来一些人的反对。胡适就嫌《新青年》刊登大量马列言论,认为“色彩过于鲜明”。他还写信给陈独秀提出3点建议:一是另办一个关于哲学、文学的杂志,二是恢复“不谈政治”的戒约,三是停办《新青年》,甚至还四处联络要将《新青年》迁回北京编辑。面对妄图分裂《新青年》、篡改办刊方向的情况,陈望道一方面努力维持刊物内部的团结,另一方面展开了针锋相对、有理有节的反击,有力地击退了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攻,捍卫了《新青年》的办刊方向,巩固了其作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机关刊物的重要地位。

虹口区山阴路57弄(原四达里)103号:著就《修辞学发凡》

1928年9月,陈望道与汪馥泉、施存统、冯三昧等人合股,正式创办大江书铺。为方便经营,陈望道搬进北四川路附近的四达里103号,与鲁迅等左翼文化人士的居所相隔不远。在此期间,陈望道一边打理书铺,同时还醉心学术研究,先后完成《修辞学发凡》《因明学概略》等著作的出版。其中,《修辞学发凡》堪称中国修辞学的开山之作。

图片 (3).jpg

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

当时,修辞学从萌芽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学科基础理论尚显薄弱且杂乱。有的学者“据外论中”,直接照搬外国同类书籍的理论,把汉语的例子按式填进去;有的则是“据古论今”,墨守古人陈言,忽视修辞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现象,甚至认为白话文根本无所谓修辞,借机提倡复古存文。陈望道反对这种机械模仿或抱残守缺的做法,主张“应当切实负责地寻求各种眼见耳闻的修辞事实来逐一加以观察分析”。最终,他秉持着择善而从的胸怀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写就《修辞学发凡》,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修辞学体系。

图片 (6).jpg

虹口区四达里外景

为了写好《修辞学发凡》,陈望道倾注大量心血。为了处理一种辞格,搜求一个例证,明确一段引文的上下文,他都可以整宿不睡觉,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加以修订。据统计,《修辞学发凡》一书共搜集我国古今几百位作家的例句800多条,精选了100多位作家和学者的修辞理论170段,概括出各种修辞方式38个。当然,倘若有更佳的例证,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将原先费力收集到的例证换掉,确保没有错误和纰漏。

《修辞学发凡》堪称现代修辞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半个多世纪的修辞学研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即便是在出版十余年后,仍有读者对该书大加赞美,称其“搜罗的广博,论断的精详,迥非一些一知半解的修辞学论者所可企及”。

杨浦区国福路51号:清正廉洁显本色

位于上海市国福路51号的陈望道旧居是一幢三层西班牙式砖混结构的独栋别墅,顶覆绿色筒瓦,墙面为浅黄色水泥拉毛,显得十分典雅而独特。这幢房子原先是旧社会时的一位资本家的私家别墅。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复旦大学根据上海市的安排,将学校第九宿舍东边一隅的这幢房子购置下来。1956年至1977年,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长期居住于此。

图片 (4).jpg

陈望道旧居(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据陈望道之子陈振新教授回忆,学校邀请他们一家入住时,曾遭到陈望道的多次谢绝。这幢小楼拥有大大小小房间共计10间,而当时陈望道一家只有三口人,完全没有必要占用这么多面积,故始终不愿搬入。后来,经过学校再三劝说,并承诺把别墅一楼腾作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办公使用,陈望道才勉为其难答应迁入。

1955年,陈望道一家从国年路庐山村搬离入住小楼。底层客厅被一分为二,靠东面一间仍然作为客厅使用,西面一间和小客厅划为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的办公场地,配电间和衣帽间则作为研究室的资料和书报存放室。后来,参与过语言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有不少都曾回想起当年他们和陈望道在底楼开研讨会的场景?;褂行┦焙?,小洋楼也常常作为陈望道接待校外来访贵宾的重要场所。陈望道曾在此接待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苏联来华专家、美国校长代表团、国民党元老叶楚伧之子叶南等宾客。

图片 (5).jpg

陈望道塑像

陈望道病逝后,其家人和语言研究所相继迁出。2018年5月,国福路旧居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重新惊艳亮相于世人面前,成为立足上海、辐射周边、面向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著名红色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