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形成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并通过吸收借鉴现代化优秀成果不断发展。这“六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作为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总体方法论上通过显性逻辑和隐性逻辑呈现出来,包含了四对关系范畴。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的一种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历史的盲目运动,而是历史主体在科学理论指引下的自觉行动,彰显出理论和时代的同向共进。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创立了现代化建设思想理论,确立了现代化建设时代方向,把握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历史演进逻辑、理论发展逻辑和实践推进逻辑的统一性,也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于如何看待世界发展、价值审视、历史演进、文明交往、民主建设和生态保护是当今世界无法回避也无法否认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敝泄较执毯亩捞亍傲邸毙纬捎谥泄较执按笫导?,并通过吸收借鉴现代化优秀成果不断发展,这“六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开放思想体系。因此,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及其伟大实践进行整体性研究,从学理上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之问的科学回答,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六观”的独特内涵与体系结构,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六观”的生成机制、立场方法与实践指向,并在世界意义上总体性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所彰显的中华民族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过程中的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
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的总体性阐释要摒弃单向度的研究思路,通过双重阐释维度架构其整体性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作为伟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总体方法论上通过显性逻辑(明线)和隐性逻辑(暗线)呈现出来,包含了四对关系范畴。
第一对关系范畴是普遍性和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在方法论上通过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呈现出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是在一般现代化理论基础上生成的,它尽管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的现代化理论,但是内含了现代化的一般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显著特征并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内在支撑结构。西方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之所以陷入困境,出现了文明?;?,是因为西方现代化企图以特殊性取代一般性,将资本主义具体的现代化建构所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观念体系作为所谓“普世”价值观准则,甚至当作普遍的世界真理,由此给世界发展带来文明的冲突,最终也走向自身的悖论。中国式现代化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神话打破,走出了一条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赢中谋发展。
第二对关系范畴是理论性和现实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在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上都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反思了西方启蒙现代性问题,批判了西方现代化物的逻辑对人的统治,建构在中国式现代化“六观”之上的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改变了资本主义发展以资本为中心、以资本逻辑为宰制的西方现代化发展范式。这也就同时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贫富极端分化的现代化、享乐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和吸吮掠夺的现代化模式。
第三对关系范畴是主体性与客体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上重新思考和确认了现代化本质,西方现代化从主体入手建构现代化理论,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以客体消解主体,在资本逻辑的掌控下,人的本质消解于物中;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正确处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物质力量发展过程中看到了人的独特价值,真正实现经济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同向同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四对关系范畴是批判性和建构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在批判性和建构性双重视角下总体性展现出理论的科学性和辩证性。在建构性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承袭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理论和实践,形成了逻辑严密、科学系统的现代化创新理论,回应和解决世界现代化难题;在批判性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六观”的生成机制和发展脉络是在批判性基础上建构出来的,它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前提和内在困境展开了全面的批判,正是在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六观”真正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为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