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qq免费月抛群_全国900城市空降24小时_全国各地可约可空降_全国清纯少女空降

当前位置: 首页 > 回眸上海调研 > 正文

90年代初下岗人员多、帮困对象多,上海怎么办|回眸上海调研

2023-10-17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张鼎

1.jpeg

2.jpg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出现下岗失业人员多、帮困对象多、外地回沪人员多等情况。这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1993年,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党工委等基层党组织探索回答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通过“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规模走访活动,创造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上海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逐步将“凝聚力工程”打造成改革创新基层党建的“金字招牌”。

3.jpeg

华阳路街道干部带着企业捐赠的物资走访居民。资料照片

寻觅创新基层党建的“钥匙”

1993年5月,上?;愕辰üぷ鞔蟮餮姓狡舳?。30多个专题调研组,分头深入全市社区、工厂、农村、机关、学校,与基层党组织共同探讨新时期改进党建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参加调研人员达180多人,历时近3个月,直接参加座谈和研究的有3000多人次。最终形成的70多万字调查材料,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

改革开放以来,上?;愕匙橹视媒ㄉ栊枰隽舜罅抗ぷ?,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性却易被忽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难免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从而产生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往往出现在基层,这就需要身处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发挥好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然而,部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有所减弱,存在不同程度的离心倾向,软弱涣散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有的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党建工作应该做什么不甚了解,认为党组织可做的事不多,甚至认为“无事可做”了;有的对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怎么做颇感困惑,做得很辛苦但效果不佳;有的地方党群、干群关系不够密切,群众难以发动……现实催促着上海市委寻觅创新基层党建、开启群众心扉的“钥匙”。

问题和办法总是相伴而生。这次大调研也发现了基层一线加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实践创造,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开展“凝聚力工程”的探索由此进入更多人的视野。1993年11月,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市委组织部总结典型经验,逐步形成改进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的工作思路。1994年1月,根据市委要求,市委组织部在全市组织部长会议上正式提出开展“凝聚力工程”试点工作的意见。不久即确定了第一批20个试点单位,华阳路街道名列其中。

4.jpg

1994年6月,市委组织部召开“凝聚力工程”试点工作华阳街道现场会。资料照片

“春风丽日暖华阳”

华阳路街道地处长宁、静安、普陀三区交界处,历史上主要是劳动群众居住区,经济条件比较差。

1990年8月,华阳路街道党工委结合实际学《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敏锐地意识到自身工作与中央要求有差距。怎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从体察民情开始。于是,街道干部冒着酷暑走访部分特困老人家庭。

在走访中,他们看到的却是一幅幅令人心惊的画面:有的多年无钱买菜,靠拣菜皮勉强度日;有的长期瘫痪在床,背上长满褥疮……这些老人的生活震撼着干部们的心:群众的疾苦,我们到底知多少?从此,街道党工委举一反三,在全街道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大规模走访活动。

他们把困难群众划分为特困老人、动迁居民、下岗职工、回沪知青子女家庭、癌症患者等十类对象,挨家逐户走访。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3年多来,这十类对象的大部分家庭,华阳干部们每年要走访四五次以上,向孤苦无依的老人伸出援助之手,给失去双亲的孩子带去亲情温暖,让下岗在家的居民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渐渐地,基层干部养成了一些习惯:到了居民家先要“三看”,要扫一眼桌上有啥小菜、床上被子厚不厚、老人身上摸一摸,看看穿的是棉毛衫还是线衫;大雪天干部们放下手中工作到居民区嘘寒问暖,酷暑日及时为居民送清凉,特别是为困难群体落实防暑降温措施;每逢天灾人祸和突发事件,要身处第一线,暴雨天为居民排水,停电了送蜡烛安抚人心。

街道党工委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关心群众和发展街道经济并举,用坚实的物质基础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投资兴建敬老院、托儿所和劝业市场,设立“特困救急基金”,努力多办给居民带来欢乐和便利的实事。

不同于一般的“送温暖”活动,华阳路街道将关心群众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他们把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列入一级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科室,责任到人,建立信息反馈和处理制度,从机制上走出了一条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

5.jpg

1994年4月17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长篇通讯《春风丽日暖华阳》,介绍华阳路街道“凝聚力工程”中许多催人泪下的生动故事,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从理论高度阐述了“凝聚力工程”的核心意涵。市委组织部也成立蹲点小组,最终形成了长篇调研报告《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并在《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一系列报道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报社电话持续不断、信件纷至沓来:“如果基层党组织都像华阳路街道党工委这样做,该有多好!”

6月,市委组织部在长宁区召开“凝聚力工程”试点工作华阳街道现场会,要求全市各条战线党组织都来开展“凝聚力工程”,创造性地学习“华阳经验”,积极主动做好关心群众、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现场会后不久,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给华阳路街道党工委题词——“春满华阳”。“凝聚力工程”这个基层党建品牌从华阳起步,继而推广到长宁、影响至全市。

6.jpg

图为吴邦国同志题词。资料照片

“这个典型一定要继续发扬”

“华阳经验”的发现、挖掘、总结和宣传,使“凝聚力工程”试点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为了加强对不同领域基层党建开展“凝聚力工程”的分类指导,市区县局、部委办在党委领导下,着力发现、培养和宣传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先进典型,总结特色经验。

在此过程中,用真情赢得职工信任、成功实现企业二次创业的正广和汽水厂党组织;以事业激励教职员工、推动教学科研工作发展的华东政法学院国际法系党组织;心系群众、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松江春申村党支部等一批先进典型纷纷涌现,体现了企业、学校、农村等基层党组织的不同特点。这些不同领域成功经验的总结推广,给上?;愕辰ù戳诵路纾贫嘶愕匙橹谷褐诠ぷ鞔庸芾硐蚍竦淖?,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全市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上海加强基层党建的做法得到了中央肯定。1995年6月,《人民日报》连续5天在头版刊发上??埂澳哿こ獭苯ㄉ璧南盗斜ǖ馈?月,中央组织部专门下发通知,向全国推介上?!澳哿こ獭苯ㄉ璧木樽龇?。在上海各级党组织努力下,“凝聚力工程”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逐渐呈现以点带面、由点到线、辐射联动的良好态势。

7.jpg

2003年4月,市委组织部召开进一步推进“凝聚力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会。资料照片

2007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视察华阳,称赞“凝聚力工程”是“社区党建最早、最长的典型”,并在市委常委会上明确强调,“这个典型一定要坚持,要继续发扬”。

如今,“凝聚力工程”建设已走过30年的风雨历程。30年间,从“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到“问百家需、解百家忧、聚百家力、圆百家梦”;从“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到“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再到“政治凝聚、组织凝聚、服务凝聚、文化凝聚”。“凝聚力工程”在传承中突破创新,团结凝聚广大党员群众携手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并继续擦亮上海基层党建的这块“金字招牌”。